最近一段時間,三星手機有點灰頭土臉。先是今年二季度財報不太好看,接著又有調研數據稱其在中國的市場份額被小米超過。與之相比,華為、小米、聯想等中國手機廠商卻在走上坡路,至少從出貨量的指標來看是這樣。
不過,如果依據這些就斷言“三星不行了”,甚至簡單地把三星手機與諾基亞進行類比,其結論未免太過簡單。
還是以數據說話。第一,三星手機的規模要甩出國產手機幾條街。以IDC的2014年二季度的最新數據來看,盡管這個季度三星的全球市場份額同比下滑了約7個百分點,但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仍達7430萬部,市場份額為25.2%,是蘋果的2.1倍、華為的3.7倍、聯想的4.7倍、LG的5.1倍。至于小米和未被提及的廠商,因為不是全球前五,IDC的這份榜單未單獨提及。
第二,從利潤來看,仍然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今年二季度,三星智能手機所在的移動部門實現運營利潤4.42萬億韓元(相當于266億元人民幣),對照處于盈虧平衡邊緣的國產手機廠商,“馬”的比方也許仍屬過譽了。
當然,從發展趨勢來看,隨著華為、小米等中國廠商的快速成長,三星手機的市場份額、利潤率面臨被拉平的挑戰。但需要指出的是,在數倍的出貨量規模、數十倍的利潤規模面前,即使國產廠商中的佼佼者要追上三星,仍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而且,三星手機目前面臨的問題,同樣會發生在未來追求更大規模的國產廠商身上。舉例來說,華為目前的策略是放棄超低端手機,走品牌之路,尋求品牌溢價,并贊助了多項體育賽事。盡管具體操作手法不盡相同,但這條路多少有三星的影子,一旦品牌溢價達到一定程度,同樣免不了出現三星手機目前廣受吐槽的“性價比”問題。
再比如小米,按照市場調研公司Canalys的數據,小米二季度在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的出貨量首次超越三星,但這是單一市場的勝出,而且是小米的母國市場。小米要真正對標三星,離不開全球化布局,這是小米的紅利,同樣也是巨大的挑戰,諸如本地化能力、人力資源、文化背景、價值理念、品牌全球化等等。另外,對于成立僅四年的小米來說,國際化過程中的專利挑戰亦不是一個輕松的話題。
確實,三星目前遇到了一些問題,但三星傳統的優勢仍在,如全產業鏈、全球化布局等,何時V形反轉亦未可知。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包括三星在內的韓國企業是對變化情況比較能作出快速應對的群體。而且,韓國是一個本土市場相對不大的地方,這里的跨國企業對于國際化有著更加“切膚”的感受。
不僅三星,韓國另一家全球性手機企業LG同樣不可小覷。LG二季度全球出貨量同比增長20%,其G3手機在硬件配置、產品體驗等方面秒殺三星S5,一舉成為韓系手機的旗艦代表。
從全球智能手機排行榜上來看,三星、LG等韓系手機在智能機大潮中沒有向諾基亞、摩托羅拉、索尼那樣的上一代巨頭那樣敗下陣來,核心原因就在于愿意擁抱變化。僅此一點,他們就是一支不可小覷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