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參加具有官方背景的活動,吳碧瑄樂此不彼。3月9日,吳碧瑄在北京與合肥市長張慶軍會面,因為談話涉及合肥當地的新能源汽車發展,以及有江淮汽車的人在場,其后被解讀為特斯拉在和江淮談合作。
一場資本盛宴隨之上演,江淮汽車股票在接下來的多個交易日內連續漲停。特斯拉因為冠以汽車行業的“蘋果”,在中國資本市場持續扮演了資本魔術,在過去的半年中形成了特斯拉概念股,十多只股票在多輪爆炒中漲停。
“基本上已經形成了特斯拉、相關企業、資本市場默契配合炒作規律——吳碧瑄所到之處,股價飛漲。但雙方基本沒有實質性合作。”一家券商的汽車分析師認為,吳的拜訪才剛剛開始。
特斯拉為什么有這么大的能量?答案是,特斯拉不僅是一家有硅谷范的科技公司,而且是善于抓住市場對技術的崇拜,用科技概念對消費者進行宗教式洗腦的公司。CEO艾隆·馬斯克至少利用了三個炒作元素:抓住“極客”文化,渲染IT概念;科技概念炒作資本市場;推銷給行業領袖消費群體,在市場形成盲目崇拜。
正是由于特斯拉曝光率過高,其也正遭到負面信息對沖。先是湖南科力遠公司董事長鐘發平質疑“特斯拉是一場資本騙局”,中國資本市場特斯拉概念股開始退潮;不久,高盛發布報告稱,特斯拉公司股價被嚴重高估,投資者預期不夠理性;美國一些地方政府反對特斯拉直銷,打開了足夠令馬斯克痛苦的先例。
1、吳碧瑄的拜訪路線圖
就在吳碧瑄和合肥市長見面前后,有人已經預計到了江淮汽車股價會飛漲。一家與江淮有業務往來公司的高層在3月9日提醒身邊朋友,“密切關注江淮汽車股票動向。”
此次見面在3月16日曝光后,江淮汽車股價隨即漲停。上述券商汽車分析師告訴記者:“除了特斯拉概念,沒有其他的推漲因素。”
這已經是江淮汽車股票的第二波特斯拉推漲潮。去年江淮汽車高層在多個場合盛贊特斯拉模式,并同時談江淮汽車自身新能源汽車的發展,股價也應聲而漲。但江淮汽車證券部門面對媒體追問時否認了與特斯拉接觸。
類似的還有蕪湖長信科技公司。去年11月特斯拉曾派人前往長信科技,長信科技股價隨即被爆炒。其后長信科技在今年2月發布聲明,特斯拉并沒有和長信簽署任何協議以及進行技術交流,也沒有訂單意向。即使如此,資本市場仍舊饑渴。3月13日長信科技停牌,市場又開始猜測長信科技是不是與特斯拉有約。
據記者不完全統計,過去幾個月,這種利用特斯拉概念拉升了股票的上市公司還有:國機汽車、杉杉股份、華域汽車、國電南瑞、福耀玻璃、萬向集團、成飛集成、天汽模明等等。
在炒作風暴中,特斯拉扮演了特殊角色:特斯拉應邀考察企業,但刻意保持低調。一位接近吳碧瑄人士稱:“她很少接受采訪,很多記者找過都沒回應,聯系她只能通過公關部門的一個日本人,但溝通很困難。”特斯拉中國區總經理鄭順景也是如此,這種基調和特斯拉公司張揚的基因極不相符。
面對無厘頭爆炒,市場希望特斯拉中國高層能公布特斯拉在中國的發展計劃,但都不予回應。這恰恰是特斯拉在中國高明之處,上述券商人士稱:“炒作需要保持神秘,如果是否在中國國產、是否在中國找供應商和合作伙伴等計劃都公開了,就缺少炒作的話題了。”
“當然這都是市場行為。”國泰君安汽車分析師張欣認為。大部分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的證券分析師都抱有相同觀點:特斯拉的炒作類似于免費廣告,所以吳碧瑄的拜訪之路還會繼續。
接下來的問題是:特斯拉會不會真找中國合伙人?杉杉股份內部人士的說法印證了大部分炒作公司的“無厘頭”:“杉杉股份是鋰離子電池材料生產商,特斯拉本身并不生產電池,合作什么呢?”
特斯拉并非不需要中國的合作伙伴,比如某個部件的供應商,但前提是有國產計劃。而且要合作到什么程度才算合作?國機汽車一度被炒作為代理商,實際上只是在談直銷之外的分包業務。
吳碧瑄承認與有些企業進行了接觸,特別是在充電設施完善領域。特斯拉要在中國走完最后一公里,必須與具有本土資源的企業合作,比如國電南瑞。積累政界資源,也是吳碧瑄熱衷于參加政府活動的原因。
2、資本與極客炒作
特斯拉概念在中國資本市場的狂熱源于太平洋彼岸的瘋狂,它的造富神話讓很多人甘愿成為擁躉,并想方設法把它延伸至中國市場。
這家貼著硅谷標簽的公司于2010年在納斯達克上市,過去一年中特斯拉股價最低為34.94美元,最高達到265.00美元。2003年成立的特斯拉剛剛走過第十個年頭,而它的市值在今年年初曾超過300億美元。
上市三年的特斯拉公司市值不但很快超過了菲亞特、馬自達等車企,似乎趕超“百年通用汽車”的480億美元市值也指日可待。42歲的馬斯克僅在過去的3個月內,財富就增加了38億美元,僅次于Facebook創始人扎克伯格。
一些看似傳統的經營者除了心生羨慕,也聰明地靠攏特斯拉。連年近70歲的萬向集團創始人魯冠球也按捺不住。在去年收購美國菲斯科的最關鍵時候,外界對萬向信心不足時,魯冠球適時地公開夸贊特斯拉,暗示有與特斯拉合作的意向,形勢立馬逆轉,旗下上市公司萬向錢潮出現多個漲停板。
資本市場和媒體對特斯拉概念趨之若鶩,馬斯克的宣傳攻勢只需抓住兩點:一是利用財富神話,讓投資界和創業者迷戀,這種模式只需從美國移植到中國;二是以IT為支撐點進行引導,抓住極客文化吸引IT精英,并利用IT領袖對輿論進行宗教式洗腦。
科技媒體是特斯拉的第一波粉絲。首先反復強調馬斯克是《鋼鐵俠》原型,建每小時760英里的超級高鐵、超音速電動飛機、可重復使用的火箭等等。這些馬斯克“想做的事”,給外界的直觀印象是,對于無所不能的馬斯克,電動車技術只是小兒科。
雖然馬斯克很少評論蘋果公司,不過卻有意讓外界把特斯拉和蘋果聯系起來。馬斯克的辦法是從蘋果公司挖人。比如一年前還任職蘋果公司亞洲區教育市場總監的吳碧瑄。
在蘋果公司任職期間,吳碧瑄在公共場合出現得最多的是參加各大高校、中學的蘋果公司贊助的活動。吳碧瑄還曾任職麥肯錫公司和摩托羅拉公司,馬斯克的中國業務負責人,并沒有任何汽車從業背景。
特斯拉在中國的訂單,大多數來源于投資界高管和IT精英,購買特斯拉并非出于環保,最主要的目的是:親身體驗產品,對其從事的互聯網未來發展做出判斷或者啟發,即使有多個特斯拉歐美用戶出現了車燃燒事件。比如小米創始人雷軍。最近跟雷軍吃過飯的一位人士稱,“他一晚上都在說特斯拉。”
號稱“雷布斯”的雷軍兩次拜訪馬斯克,并利用其社交網絡平臺以及媒體進行渲染,發布試駕長文以及與馬斯克對話實錄,與馬斯克相提并論的同時為特斯拉做了廣告。不久之前,雷軍拋出要造中國的特斯拉“綠豆”。
特斯拉形成了先進、科技、未來、創富神話的形象,IT精英們購買特斯拉,很大程度上為了給自己貼上這樣的標簽。大部分人在訂購特斯拉后,都會在社交平臺上“曬一曬”,在圈子里亮亮相——特斯拉已經成為中國科技圈的入門社交神器。
3、高盛眼里的“資本陰謀”
特斯拉利用爭議獲得了名聲,同時爭議也讓外界更了解它。對于資本市場的炒作,高盛公司日前發布報告稱,特斯拉公司股價被嚴重高估,投資者預期不夠理性,股價至少被高估了20%。
湖南科力遠公司董事長鐘發平在今年全國兩會時拋出轟動一時的觀點:特斯拉是一場資本騙局,未來買單的將是中國投資者。中國工程院院士楊裕生也表示,特斯拉電池量大,車體也重,把耗電量換算成發電排放,從環保角度看,和傳統燃油車沒什么區別。
特斯拉有哪些致命缺陷?馬斯克骨子里把特斯拉定位成IT公司而非汽車公司,這被認為是特斯拉獲得品牌和資本號召力的決定因素。但特斯拉汽車在現實中與互聯網思維并不一致,互聯網的交互性、客戶體驗思維,以及本身具有的產品換代短周期性,具有典型汽車特性的特斯拉都很難做到。
高盛公司發布的報告認為,特斯拉并不能成為蘋果。因為在可以預知的時間內,特斯拉無法像蘋果手機一樣顛覆產業,傳統汽車仍具有統治性地位。去年特斯拉全球銷量為2.2萬輛,按照今年增幅55%的目標,銷量不超過3.5萬輛。而全球銷量第一的豐田汽車,去年銷量高達998萬輛。
作為一家生產汽車產品的公司,獲得市場認可最終標準是消費者能購買產品,直觀的數據就是銷量。根據特斯拉在美國規劃的電池廠產能目標,中期目標銷量為50萬輛。要實現這一目標的前提是:改變其豪華電動車的品牌定位和產品定位,價格更加便宜才利于“大眾化推廣”。但馬斯克并不想這樣做,比亞迪掌門人王傳福因此并不懼怕特斯拉的競爭,因為“特斯拉是富人的玩具”。
擺在馬斯克面前最大的難題是同行對其電池路線的質疑。特斯拉的動力電池包由7000顆18650小電池組成,過多的單體組成的電池包,需要對電池管理系統提出非常高的要求。
截至今年2月的一年內,特斯拉量產的純電動車Model S,已經發生了五次起火。最后一次起火后,馬斯克并不愿討論電池路線問題,而是強調起火事故沒有造成人員傷亡。事后有消息人士透露,特斯拉在美國組織了一批18650小電池專家進行了研究,得出的結論是“問題很難規避”。
4、雷軍也可以造的特斯拉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國電池行業的資深專家對記者公布了一組數據:根據18650小電池在美國的召回概率是0.2PPM,那么7000塊小電池組成的電池包起火概率是0.14%,按照其目前的銷量,這種概率導致它幾乎每個月一起事故。
馬斯克的現實問題是,汽車動力電池的路線一旦選定,就很難再更改。“汽車動力電池價格很高,如果要更改,以前賣出的車都要召回。這對一家汽車公司來說,可能意味著破產。”
特斯拉光鮮的外衣下麻煩不斷。特斯拉的直銷模式被稱為預示了汽車銷售未來方向。消費者下訂單半年后才可以提到車,準車主繳納的訂金可以為特斯拉提供強大的現金流。以中國市場訂車需要25萬元訂金計算,去年特斯拉銷售2萬輛汽車,可以為其補充50億元現金流。
但特斯拉的直銷模式正在遭受美國本土的一些地方反對,近日,新澤西州宣布將強制執行一項禁令,不允許汽車制造商直接銷售自己的產品。先例開啟后,紐約和俄亥俄州也可能跟進。馬斯克也意識到,這是個可怕的先例。
汽車界和IT界對特斯拉的看法截然不同,當一些全球汽車巨頭高層被問及特斯拉的競爭力時,往往笑而不答。所有的傳統車企都投身到電動車領域多年,他們有上百年的造車技術和體系。在豪華車區間,寶馬推出了i系列電動車,包括i3和更高端的i8;奔馳也和比亞迪一同打造了純電動車品牌騰勢,今年將推出到市場。
對比Model S和寶馬i8,前者可能具有的優勢僅僅可能是車內的IT設備。而馬斯克也意識到,特斯拉在IT領域的技術水平,遠遠比不上谷歌、蘋果等公司。最令他焦慮的是,傳統汽車巨頭都在和谷歌、蘋果等公司合作。
連擁躉雷軍也在拜訪馬斯克半年后,忽然宣稱小米可能會生產電動汽車,并確定品牌叫“綠豆”。從未涉足過汽車的雷軍炮制了“電動車計劃書”。很難說是對特斯拉的仰視,還是對其可復制性的藐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