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估計,2017年美國電動汽車的銷量增長了30%。電力驅動交通協會(Electric Drive Transportation Assn)總裁吉納維夫·卡倫(Genevieve Cullen)評價說:“2017年是很棒的一年。”不過純電動與插電式混動汽車的銷量不會超過20萬輛,汽車與輕型卡車的銷量約為1700萬輛,上述汽車所占的比例不到1%。
WardsAuto行業分析師海格·托達德(Haig Stoddard)認為:“電動汽車出盡風頭,但在需求方面并無太大變化。”
有一款電動汽車在市場上取得一定的成功,它就是雪佛蘭Bolt EV,汽車基本售價3.7萬美元,準確來講,它是2016年12月推出的。市場評價不錯,銷量也不錯,但并不太高,每月大約2000-3000輛吧。
還有一件事值得注意:2017年特斯拉Model 3緩慢推出。到目前為止,估計特斯拉每周交付幾千輛汽車,不過由于加州Fremont制造廠、內華達電池廠的產能跟不上,訂單太多,難以及時供應。據報道,只有幾百人拿到了電動汽車。
特斯拉以季度為標準公布銷售數據,而其它汽車企業按月統計,下周特斯拉就會公布最新數據。
日產在2017年發布新版電動汽車Leaf,外觀更漂亮,續航里程延長。
看看電動汽車新聞,到處都是“未來計劃”,制造商鼓吹說,它們要朝著電氣化方向大步前進。
大眾宣布說,2025年之前將會推出50款純電動汽車,還有30款插電式混動汽車,混動汽車能用電池行駛幾十英里,然后就由內燃機驅動。
奧迪表示,2025年之前銷量的三分之一將會來自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動汽車。雷諾-日產則說,準備在2022年之前推出12款新純電動汽車。
大多汽車制造商宣傳電動汽車時,都用了一個比較朦朧的術語,也就是“電氣化”(electrified)。奔馳宣稱,2022年之前每一款汽車都會有“電氣化”版本。捷豹則說2025年之前推出25款電氣化汽車,當中12款是純電動汽車。
所謂的“電氣化”實際上只是一個營銷術語,不只包含插電式汽車,還包括傳統混動汽車,這些汽車大多時候用內燃機引擎行駛。“輕度混合動力”汽車也可以包含進去,它用48伏電池取代用了幾十年的12伏電池,配了一個小電機,偶爾可以為汽油、柴油引擎提供支持,節省燃料。但是行業的人都不會將它叫作電動汽車。
2018年,只會有少量純電動汽車上市,包括捷豹I-Pace奢侈SUV、保時捷Mission E跑車。對于制造商來說,這些汽車相當重要,但是不會給電動汽車帶來太大的增長。
只有一款汽車也許能讓銷量大增,那就是Model 3,不過有一個前提:兌現承諾,大規模制造,大規模出貨。特斯拉說已經40多萬客戶支付訂金,預定Model 3。
電動汽車、插電式混動汽車在大眾市場的需求如何?現在還是未知之數,所有大型汽車制造商都投入大筆資金,研發電動汽車。為什么這么積極?主要是因為政府監管與補貼對電動汽車有利,最終,歐洲部分地區、中國甚至加州可能會禁用內燃機汽車。
為什么這樣安排?主要是想削減碳排放,阻止全球變暖,減少大城市污染。
本來,歐洲汽車制造商想增加柴油汽車銷量,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但是因為出現了排放測試作弊丑聞,希望泡湯。
AlixPartners總經理馬克·韋克菲爾德(Mark Wakefield)說:“因為柴油門的出現,歐洲許多人開始信賴電池汽車和插電式混動汽車,但是這些汽車還沒有普及。”
中國是世界最大的汽車市場,在中國,電動汽車產業剛剛崛起,汽車制造商承受了很大的壓力。
在中國,本土制造商所占的份額不到50%,其它汽車被美國、歐洲、韓國和日本制造商瓜分。
韋克菲爾德說:“但在電動汽車方面,中國制造商占了90%的份額。很明顯,中國想成為贏家。風險在于,如果你不參與,可能就會被超越。如果成為中國電動汽車市場的贏家,就會占據一個有利位置,可以朝著其它市場進攻。”
中國企業正在做準備,想將電動汽車出口到美國和歐洲,或者賣給西方汽車制造廠。首先沖擊美國市場的可能是Lynk & Co.開發的高端高技術SUV,Lynk & Co.是一個新品牌,是沃爾沃與吉利合作創辦的。上個月,Lynk & Co.開發的Model 01開始在中國銷售,估計2019年就會被美國經銷商引進。
看看美國電動汽車市場,到處閃現著中國資本的身影,包括Lucid Motors、法拉第未來、SF Motors,這些汽車公司都在加州運營。從目前的形勢看,中國已經成為電動汽車的“發電廠”,占了全球市場的一半以上。與此同時,加州警車制造商也在擴大投入,向美國電動汽車制造廠投資。
聯邦法律要求加州設定自己的空氣質量標準,加州只得照辦,敦促制造商提高低碳或者無碳汽車的比例。加州占了美國電動汽車、插電式混動汽車的一半。加州還準備在2040年之前禁止銷售新內燃機汽車。
2040年離現在還有22年。普華永道汽車與移動專家布蘭登·梅森(Brandon Mason)說:“從現在開始到2040年會發生什么事,真的很難預測。”
如果電動汽車想在全球取得成功,關鍵在于降低價格,至少要與內燃機汽車差不多,還要擁有足夠的續航里程,可以滿足一天的駕駛需要。分析師認為,這樣的事情可能幾年內就會變成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