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導世界鋰離子電池生產,并形成強有力的電動汽車產業一直是中國政府的產業政策之一。這不僅僅可以使中國躋身于未來汽車科技的前沿,還有助于對抗席卷中國的霧霾問題。盡管去年中國所售電動汽車比任何國家都多,但另一個不爭的事實卻是:在世界其他市場,中國產電動汽車的競爭力遠弱于其他品牌。

在意識到中國本土電動車制造商可能無法成功在歐洲以及北美銷售他們的產品之后,于是中國開始提議放寬對生產新能源汽車合資企業的管理規定。目前,任何想要在中國制造電動汽車的非中國車企必須與現有的中國汽車制造商建立合資企業。而這條規定的目的是讓中國企業向外國企業學習,并增強其未來競爭能力。

為了在中國道路上更快得引入世界級電動汽車,現在中國提議放寬對插電混動汽車的此類管理規定。對于外資車企而言,這應該是一件喜聞樂見的事情。然而,故事還有另外一面。汽車資訊公司唐恩汽車(Dunne Automotive)負責人邁克爾·唐恩(Michael Dunne)是一位中國通,唐恩表示:“在2010年,中國制定了成為世界第一電動汽車市場的目標以及具體方案,而其中具體的產能目標則是,到2015年年產50萬輛,2020年200萬輛。”
中國希望通過新能源汽車計劃達到一石三鳥的目的:減少對進口石油的依賴,降低中東亂局以及俄羅斯對中國的影響;減少空氣污染,維護社會穩定;站在新型科技前沿,改變依靠其他發達國家技術轉讓的窘境。唐恩表示:“中國可以抓住機遇并扭轉戰局,而其中的關鍵就是電動汽車!”
唐恩指出,幾年前為實現上述目標,針對想要在中國生產電動汽車的外資車企,中國出臺了雄心勃勃的“指導方針”。其中,有三點尤其值得注意。第一、生產電動汽車的話,所有的非中資企業必須成立合資公司;第二、也是最重要的是,合資公司的所有知識產權,中方以及外資企業平等擁有,這與之前限制性更強的技術轉讓協議大為不同;第三、合資企業生產的所有電動汽車都應該帶有中國品牌的名字,這就是為什么在中國銷售的日產聆風被叫做啟辰e30。
對于外資企業而言,他們覺得這些條款非常不合理。盡管絕大多數企業遵守指導方針并成立了合資公司,但他們在第二步卻戛然而止:幾乎沒有新電動汽車知識產權被研發出來!現如今,中國市場上生產銷售的電動汽車90%是國產的,但他們的技術依舊原始、基本,毫無競爭力!
唐恩表示,這就是為什么中國正在尋求規則改變;相似的,這就是為什么去年夏天,中國取消了電池企業外資比例不超過50%的限制。改變的目的是促進電動汽車領域的真正投資,縮小中國汽車們中庸的電動汽車技術與高產能之間日益變大的間隙。所以,中國希望放寬知識產權共享以及品牌化的要求,這樣才能真正鼓勵電動汽車行業的投資,并在中國本土實現技術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