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策與現實需求的催促下,新能源車出現了大熱。根據工信部數據顯示,今年1-7月份新能源汽車銷量同比增長3倍,中汽協更發布調查稱中國有望成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新能源車受熱捧與目前乘用車整體遇冷完全相反、逆市上揚的市場如北京、上海等汽車限購、限牌城市貢獻最大。不過,即是限牌城市、又是新能源車推廣示范城市的廣州,今年以來新能源車的推廣卻差強人意,這到底是廣州人們還不接受新能源車,還是因為現實狀況無法“愛”上它?
形勢
車市遇冷新能源卻大熱
今年以來,中國整體車市趨冷成為現實。根據工信部上周公布的“2015年7月汽車工業經濟運行情況”數據顯示,2015年7月,我國汽車產銷市場延續下降趨勢,降幅超過預期。1~7月汽車產銷增速均低于1%,與前6月相比繼續回落。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7月全國汽車產銷分別為151.80萬輛和150.30萬輛,產銷環比分別下降17.99%和16.64%;同比分別下降11.76%和7.12%。
不過在這片冰冷的數據中,還是有亮點——根據日前工信部發布的“成績單”顯示,新能源車開始發力。“根據機動車整車出廠合格證統計,2015年7月,我國新能源汽車生產2.04萬輛,同比增長2.5倍。其中,純電動乘用車生產6657輛,同比增長79%,插電式混合動力乘用車生產5688輛,同比增長4.5倍。列入《免征車輛購置稅的新能源汽車車型目錄》的新能源汽車生產1.81萬輛,占7月產量的89%。”
另外,“2015年1-7月,新能源汽車累計生產9.89萬輛,同比增長3倍。其中,純電動乘用車生產4.30萬輛,同比增長兩倍,插電式混合動力乘用車生產2.61萬輛,同比增長4倍;純電動商用車生產2.19萬輛,同比增長7倍,插電式混合動力商用車生產8041輛,同比增長85%。”
本地
廣州并未催熱
盡管在全國整體范圍內新能源車的形勢大好,不過具體落到廣州來看,卻并沒有得到熱捧的趨勢。根據《廣州市中小客車總量調控管理辦法》規定,以搖號方式配置的節能車增量指標為1.2萬個,平均每個月1000輛。記者從廣州市中小客車指標調控管理信息系統查詢到,今年6月份有效的新能源車個人申請總數只有228個,單位申請數量是4個;7月情況好了一點,個人申請總數是282個,單位申請數量仍然只有4個。而與兩年前的7月相比,一共有208個個人節能車搖號中簽以及10個單位節能車搖號中簽,相差并不大。
同樣是限牌城市的上海,在新能源車方面的形勢則是截然不同的景象。根據上海市經信委發布的2015年1-7月新能源汽車上牌量,今年1-7月共計銷售上牌新能源汽車19480輛,同比增長900%,環比增長近13%;其中7月份上海共計的上牌新能源汽車銷售量高達4933輛,創歷史新高。北京在新能源車的推廣方面也是形勢不錯,今年五六七三個月新上牌的純電動汽車數量均破千輛,分別達到1101輛、1955輛、1706輛。
其實,深圳情況也不樂觀。深圳自對汽車限牌后,10萬個車牌指標當中兩萬個為新能源車指標,高達20%的新能源車比例在此前限購的各大城市當中尚屬首例。但盡管深圳對新能源車的推廣力度很大,電動車搖號指標依然“遇冷”,多期電動車指標申請率不足10%。
疑問
不提倡?鼓勵措施一大把
實際上,廣州已經出臺了不少鼓勵購買新能源車的措施。去年廣州就出臺了《廣州市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公布了詳細的補貼標準和鼓勵措施——車輛購置補貼按照地方與中央1∶1補貼、且不退坡的原則實施。其中,享受補貼的時間為2013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已經購買了列入國家目錄、但未享受補貼的新能源車可以追溯。
此外,《辦法》還規定新建樓盤要按照不低于18%的停車位,建新能源車充電設施或預留充電設施接口,鼓勵在花都區、增城開發區、南沙新區、大學城(包括駐穗高校、科研機構等)、科學城、金融城、中新知識城等區域優先規劃建設充電設施。
在上牌、限行等方面,廣州也對新能源車進行“優先”處理。如根據《辦法》,需要辦理新能源中小客車車輛登記的單位和個人,可直接申領中小客車指標,免征車輛購置稅;因環境污染需實行機動車限行時,新能源汽車上路不受限行約束;開設新能源汽車辦證、上牌“綠色通道”,優先辦理牌照,上牌時直接發放機動車環保合格標志。
缺少充電樁成攔路虎
黃金周購車指南:按照目前廣州的新能源車搖號情況,基本上屬于何時搖就何時有,不用愁沒號。但消費者愁的是,新能源車相對還是一個很陌生的事物,純電動、插電式混動、增程式混動……各種名稱類型看都看不懂,更別說要決定買哪款?而到了“十一”黃金周期間,廣州本地車展上正是現場對比的好時機。
但從上述的數據可以看出,廣州同樣是汽車限牌城市,同樣對新能源車有鼓勵政策,卻沒有出現新能源車熱。這也許可以從新能源車推廣的硬傷——充電樁中找到問題的原因之一。根據日前廣州市工業和信息化委員會副主任易鳴所透露的數據,今年起截至7月初廣州僅完成了1500多個充電樁的建設,與之前設定的年內建設9970個充電樁的目標相距甚遠。在去年,如果都按計劃完成的話,廣州也只完成了46個充電站和3000個充電樁的建設任務。而根據數據顯示,目前北京市已累計建立8300根充電樁及5座充換電站;上海也不相伯仲,截至2015年5月底,上海共有充電樁7496個。
“不是不考慮,現在在哪里可以找到充電樁?”在記者向多位市民調查購買新能源車意愿時,不少市民向記者反問。有部分市民表示,并不是拒絕買新能源車,甚至是想買,但對于充電問題還是有顧慮。也正是因為充電樁太少,市民在日常生活中很難碰到,因此充電樁的建設也被媒體稱為離新能源車普及階段的“最后一公里”。
“廣州的充電樁少是一個原因,充電樁安裝起來協調工作很難,也是一個原因。”東風日產啟辰事業部電動車營銷總監徐小歸告訴記者,光是安裝一個充電樁,就要與小區物業、用電、消防等多個方面打交道,僅是車主自己來協調是非常難的,“因此我們有專門的團隊去幫助車主協調與安裝,不能安裝充電樁的話,我們還不賣。”記者了解到,如寶馬、沃爾沃、比亞迪等,許多汽車品牌都有專門的充電樁安裝團隊,也有許多市民有購買新能源車的意愿,但現實情況就是,廣州購買新能源車的數量還遠遠不及北京、上海等一線限牌城市。